文|波波夫
所有伟大的公司都是务实的理想主义者。
一代管理学大师詹姆斯·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中曾这样论述这一判断:「利润是(公司)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且是达成更重要目的的手段,但对很多高瞻远瞩的公司而言,利润不是目的,利润就像人体需要的氧气、食物、水和血液一样,这些东西不是生命的目的。但是,没有它们,就没有生命。」
大师们是不会去嘲笑一家追求利润的公司。
利润之于公司,如同呼吸之于人类一样重要,把追求利润置于核心使命的位置,而且时刻不能止息,对于公司来说,非但不可耻,更是衡量其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正因为如此,五百强的ceo们才会对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的「五力理论」倒背如流。
让公司活下去是每一个创始人不言自明的理想。脱离这个理想,去谈其他理想,无异于耍流氓。一家无法创造利润的公司,必然无法持续地产出,无法创造稳定的就业,也无法赢得公众的信任,更无从谈起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如果把理想与公司的商业行为,看作中国人熟悉的「知行」关系,也就是说,一家成功的公司究竟是先有理想而后才有商业成功,还是先有商业成功然后再去实现理想,这样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很快就迎刃而解了。
现代管理学的开山鼻祖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德鲁克很少谈及一家公司的理想,他关注的重心是责任。
看待一家公司是否有理想,不在于它说了什么,更在于它做了什么,久经时间考验的承诺才会打动人心。
谷歌说过不作恶;乔布斯为iphone发布起草的文案是「它再次改变了一切(this changes everything. again.)」;twitter说「追随你的兴趣,探索你的世界(follow your interests. discover your world.)」
一项生意的开始,便是一种责任的萌发。
英格瓦·坎普拉德,生于瑞典农场之家,五岁时便知晓低买高卖赚差价的道理,在小朋友间贩卖火柴和贺年卡。就读高等商贸学校时,他又领悟到一点,出色的商人必须用最简单的方式和最便宜的价格把商品从工厂送到客户手里。
这正是宜家传奇的起点。晚年,英格瓦告诉传记作者,「我的一生将被用于证明,有用的东西不一定是昂贵的。」局外人很难厘清,在宜家创业的诸多商业决定之中,究竟哪些是商业动机,哪些是纯粹的「理想」。包括宜家的餐厅,起初也是基于英格瓦一个判断:没有人愿意饿着肚子逛商场。
所以,孟德斯鸠说,「有商业的地方,便有美德。」
(波波夫,商业科技作者,公号「波波夫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