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共享单车的故事在资本市场越来越没有吸引力,两大主角摩拜和ofo光环逐渐暗淡下来。前者傍上美团点评的大腿后并未迎来预期的高速扩张,反而陷入大规模裁员和业务调整;后者融资基本无望,只能孤立无援地苦撑。
事实上,2019年是共享经济陷入困境、饱受质疑的一年,不仅共享单车行业的泡沫彻底破裂,只剩一地鸡毛,共享汽车行业的日子也不好过,短期内盈利无望。经历了2015、2016年短暂的高歌猛进,从2017年开始,共享汽车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随之而来的是实力不济者纷纷出局。
2017年3月,友友用车发布停止运营公告;2017年10月,ezzy宣布解散;2018年5月,麻瓜出行共享汽车宣布停止服务;2018年6月和9月,中冠共享汽车和巴歌出行分别被曝出倒闭。
这还没完,途歌陷入押金难退的窘境,前不久戴姆勒旗下汽车租赁平台car2go也宣布将在6月底退出中国市场,让外界大为震惊。要知道,car2go是全球最大共享汽车平台,在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表现抢眼,却在中国市场栽跟头,水土不服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是折射出共享汽车这门生意非常难做。
不得不说,共享汽车一连串倒闭潮使行业信心跌至谷底。首汽旗下共享汽车平台gofun ceo谭奕曾表示,目前全国拥有超过300家注册的共享汽车企业,但没有一家企业实现整体盈利。这是多么残酷的事实,这意味着,所有共享汽车企业只能靠烧投资人的钱续命度日,一旦融资受阻,那公司将陷入困境甚至倒闭。
极光大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装有共享汽车app的用户规模达952.4万,同比增长1.4倍。虽然涨幅稳定,但行业渗透率仍未达到1%,说好听点叫潜在市场空间巨大,说难听点叫用户接受度不高,巨头滴滴入场对行业增长拉动效果也极为有限,而300多个玩家争抢这块不大的市场蛋糕,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其中,gofun、evcard、盼达用车月活跃用户数位列行业前三,且gofun、evcard是仅有的两个日活达到10万级别的共享汽车玩家。话说,连行业前二都未实现规模化盈利,其他玩家盈利的难度自然更大,行业前景也就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众所周知,共享汽车是重资产行业,而且远比共享单车的生产、投放、运维要复杂得多,这决定其运营模式和实际难度与共享单车存在较大差异,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最直观的体现是成本居高不下、盈利模式单一。
共享汽车成本投入主要包括车辆购置、运营网点建设、车辆保险投入的固定成本,以及车辆折损、停车费用、技术开发维护费用、车辆管理费用、用户端营销费用等运营成本,而收入却几乎全部来自于车辆租金。
由于共享汽车本身的产品定位和用户运营策略,其租赁价格比网约车、出租车要低不少,且订单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品牌规模,依照现有的商业模式,所有玩家都很难达到收支平衡,实现存续发展更是难上加难,这就是全行业都难以摆脱亏损困境的根本原因。
据我观察,共享汽车行业主要有两大门派:一是由互联网公司主导,比如gofun、途歌;二是由整车厂主导,比如上汽旗下的evcard、盼达用车背后站着力帆。二者各自的优劣势都非常明显,甚至可以说对方的优势就是己方的劣势。
共享汽车对于车辆购置、运营网点建设、保险投入、车辆折旧等资产方面有着极高要求,而这些是传统车企的优势,在成本控制上表现突出,劣势是不专业,很难理解互联网经济的模式,导致运营效率低下。gofun们则恰恰相反,运营是自身强项,因为共享汽车重点不是车,而是网,却在成本控制上犯难。
对于共享汽车行业而言,成本控制无疑是首要任务,这也就解释了为何绝大多数倒闭的玩家具有互联网公司背景,而出身传统车企的玩家则通常幸存下来。
除了成本控制任重道远,共享汽车行业还面临用户体验不佳的难题。与共享单车一样,共享汽车同样存在藏匿霸占、公车私用等不良现象,导致其他用户在使用时,经常出现明明app上显示周边有很多车辆,找了半天一辆都没有看到,加上用户素质参差不齐,造成车内外环境堪忧。
除了找车难这一常见的尴尬,不少用户还抱怨共享汽车收费过高,尤其是对莫名其妙的停车费感到不满,显然不利于用户留存和粘性的提升,还没迎来行业爆发就走向需求疲软。
《2019年中国消费者共享汽车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在使用分时租赁服务时,对服务体验的关注度远远高于汽车品牌本身,消费者最看重的前三大因素分别是还取车方便(29%)、价格及服务(27%)、安全及保险(26%),而关注汽车品牌的用户仅占5%。
鉴于目前用户对共享汽车服务处于尝鲜状态,品牌忠诚度不高,上述痛点或多或少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用户流失。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强如gofun、evcard日活仅有10万级别,其他玩家日活更是“感人”,与共享单车上亿用户、上千万日订单相差甚远,商业化前景也就大打折扣。
至少坐拥海量用户的摩拜、ofo可以探索广告变现,而共享汽车玩家却不行,只能老老实实靠租金来获取现金流。
退一步讲,即便共享汽车玩家在成本控制、用户体验做到极致,也未必能躺赢,其还将面临各种大大小小的烦恼,因为共享汽车运营是个事无巨细的活,取车、保险、停车、维修、违章等每个环节都要费心费力,管理难度极大。换言之,用户在用车过程中是否合法、规范充满不确定性,成为左右所有玩家运营成败的最大变量。
要知道,用户用车行为的规范与否,不仅将影响到运维、维修、违章等各项成本,还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用户的使用体验。尽管各大玩家倡导文明用车,但真正做到的用户不能说不多,但起码给平台添堵的用户不在少数。
gofun相关负责人透露,共享汽车车损概率和相应产生的金额较大,且用户使用过程中出现违法概率较高。仅过去一年,gofun平台就产生超20万条违法记录,其中用户主动履约率近40%,被动履约率超50%,如不及时干预和处理,会严重影响平台正常运营。
前不久,湖南湘潭大学一名23岁的大学生新手司机驾驶共享汽车撞死年仅1岁半的男童引发广泛关注。有人指责共享汽车平台对用户租车资质的审核过于宽松,即只要考取驾照就能注册用车。
其实,站在共享汽车平台的角度可以理解,一方面任何限制都会影响用户规模最大化,所以只能以拒绝无证驾驶的最低标准来要求用户;另一方面用户实际驾龄的判断没有简单可行的标准,操作难度较大。不过,这些新手司机为平台运营到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和口碑下滑也是不争的事实。
据我观察,开共享汽车的用户以年轻人为主,这群人考取驾照却没买车,所以经常开共享汽车来过过瘾,拿来练手的新手司机也不在少数。他们秉持着“反正车不是自己的”的用车心态,在用车过程中不会刻意爱惜车,也不严格遵守规矩,倒车时小刮小蹭时有发生,殃及旁边的车。
因此,不少人对共享汽车怨声载道,甚至有的小区明令禁止共享汽车驶入。由此可见,共享汽车平台降低门槛吸引更多用户加入会产生不小的副作用,且带来的潜在风险与日俱增。这不仅关乎整体成本,还将影响到最为根本的合规运营。
成本居高不下、用户体验不佳、管理极其复杂,成为共享汽车行业面临的普遍困境。而资本市场整体大环境不佳,对分时租赁的投入又纯属试水心态,是否继续加码处于摇摆状态。因此,近年来共享汽车行业走得异常艰难,未来能否冲破阴霾踏上康庄大道,仍存在较大变数,我个人持悲观态度。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传统车企在共享汽车产业链中话语权偏弱,未来共享汽车业务做得好的是互联网公司,而非传统车企。